南京都市网:天美传媒果冻视频南京地铁11号线项目青年突击队助力下穿既有地铁3号线 | ||||||
| ||||||
“下穿既有3号线的最小穿越角度约29°,隧道之间最小竖向净距约3.61米。在盾构推进过程中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,很容易引起既有隧道区间沉降、开裂、塌陷。” “这是下穿过程中的一级风险源,一定要办法解决。”在浦洲路站施工现场的会议室里,大家眉头紧锁地看着手中的地质勘察报告,每一个数字如同重锤一样,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。 南京地铁11号线是南京市轨道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贯穿南京市江北新区,连接了多个重要区域和节点。浦洲路站作为11号线的一个关键站点,其地理位置特殊,需要下穿已经运营的地铁3号线,进而实现两条地铁线路的交叉互联,使得市民在出行时能够更加灵活地选择线路和换乘站点,进一步增强南京地铁网络的连通性和便捷性。 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,地层承载力低且稳定性差,穿越角度、隧道净距小,施工精度和沉降控制要求极高,保护既有线路的难度大,安全风险性高等问题层出不穷…………对于施工者而言,这不仅仅是一项工程任务,更是一次对技术与智慧的极限考验。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,青年突击队成员们挺身而出,开始了一场对于“如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安全下穿既有地铁线路”的头脑风暴。他们深知,盾构机下穿3号线的成功与否,关键在于对地质条件的精准把握和施工方案的精细设计。 专题会上,大家各抒己见,从盾构机的选型、掘进参数的调整,到同步注浆材料的研发,再到地表沉降监测系统的建立,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讨论和推演。最终,他们决定采用“先加固、再掘进、后补偿”的策略,即在盾构机到达前,先对穿越区域的地层进行注浆加固,提高地层的承载力和稳定性;在掘进过程中,严格控制掘进速度和推力,实时监测地表沉降情况;掘进完成后,立即进行二次注浆,填补因掘进产生的空隙,确保地层稳定。 方案确定后,青年突击队迅速投入实战,深入施工一线,与工人们紧密合作,共同探索方案的可行性。通过实地考察、数据分析、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,不断优化施工方案。他们密切关注每一个细节,创新性地提出了特殊管片设计、克泥效工法控制,建立信息化施工管理等举措,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安全技术难题,为浦洲路站即将的下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 在南京地铁11号线项目建设的过程中,青年突击队正以他们的实际行动,生动诠释了“请党放心,强国有我”的青春誓言。他们不仅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,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青年一代是敢于拼搏、勇于创新的生力军。青年突击队的每一份付出、每一次突破,都为项目建设的稳步推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,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。 | |||||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
浏览次数: |